繪本:《爸爸走丟了》-反轉的情境教育

作者:五味太郎 出版社:漢聲精選
適合閱讀年齡
3~6歲,特別推薦給開始有獨立行動、也需要學習處理走失情境的孩子
繪本故事介紹
《爸爸走丟了》是五味太郎以幽默視角描繪「走失」情境的創意繪本。故事從一個反向設定開始:不是小孩走丟,而是「爸爸走丟了」。孩子主動依據記憶中的爸爸外表特徵,開始展開尋找爸爸的大冒險。
書中結合視覺遊戲與場景推進,每一頁都像是在玩找一找遊戲,而且有個特別巧妙的設計:部分頁面裁剪成不完整的翻頁形式,可能是裁一角、挖出一個窗口,甚至裁到只剩一半,讓孩子在看第三頁時還能看到第一頁的角色,前後連結起來。這樣的視覺延伸不只是創意,還大大刺激孩子的觀察與記憶能力。
畇語親子時光
雖然這本書在五味太郎的作品中不是最熱門的繪本,但我卻覺得非常有趣也很值得推薦。第一是它反轉了常見的情境,主角並不是孩子走丟,而是——爸爸走丟了!這種設定立刻讓孩子產生興趣與好奇。
故事中,孩子靠著「爸爸穿西裝、有鬍子、戴帽子」等線索,一一在街上尋找,畇二寶讀的時候都超級投入,會主動指著圖問:「是這個爸爸嗎?」「他不是爸爸!」
畇二寶們讀這本書,非常喜歡其中「遮一角、露一角」的翻頁設計。有時候看到一張頁面只出現半張臉,她就會忍不住翻回前面確認剛剛看到的那個人是不是同一個,整本書就這樣來回讀、來回觀察,讓人意外地專注。
書中值得注意的教育意涵
反向敘事引導孩子思考
設定為「爸爸走丟了」而不是小孩走丟,讓孩子角色轉換,感受到自己也有能力尋找與判斷,不再只是被動接受照顧,而是思考「我要怎麼找回爸爸」。
觀察力與辨識能力訓練
孩子在書中得靠「外表線索」來幫忙認人,過程中會強化孩子對服裝、配件、顏色等細節的敏感度。這種「圖像資訊→推理→排除」的能力,未來在生活中也會很有幫助。
翻頁設計富有創意與空間感
每頁都有可能不完整顯示,有的是挖洞、有的是一半頁面,讓孩子能在當前頁面中窺見前後頁人物或物件,訓練的是圖像記憶、前後邏輯與空間連結能力。這不只是趣味設計,更是一種引導孩子「連結上下文」的技巧。
潛移默化的走失應對教育
最後孩子找到爸爸後,爸爸叮囑說:「上樓後在電梯口等我。」這句話雖然輕描淡寫,卻正是一個實用的生活安全提醒。我們家常會趁機延伸討論:「那妳如果真的不見爸爸媽媽了,會怎麼做?」孩子會說:「我要像書裡那樣站著等你們!」
為什麼推薦這本書
《爸爸走丟了》是一部結合了觀察、思考、創意與生活教育的精巧作品。它用一個簡單但吸引人的情境,打開孩子對「獨立與安全」的理解,也用創新的翻頁設計,讓孩子不只是讀者,而是參與者。
這本書適合一讀再讀,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場新的尋找任務。看似輕鬆,但每一次翻頁都藏著教養與成長的伏筆。
留言列表